黑龙江海伦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资源服务
东北大豆—玉米轮作均衡增产技术
作者: 海伦站 更新时间: 2015-02-10

针对玉米和大豆的生物学特性设计了大豆重迎茬和玉米轮作制。根据保护性耕作原理集成了以三年为一个生产周期的大豆重迎茬和玉米轮作条件下的土壤耕作制,配以精准施肥技术对大豆生长发育进行动态调控,组建了“1231”重迎茬大豆种植模式。结果表明:与农民传统耕作条件下的重、迎茬大豆产量相比,“1231”重迎茬大豆模式中重、迎茬大豆产量分别增加了16.3%11.2%;在耕作费用方面可节本三分之二左右;同时采用生态控制方法降低了病虫害的影响程度,改善了大豆产量性状。

 

技术内容:以三年为一个轮作周期,第一年种植玉米(1),第二年种植迎茬大豆,第三年种植重茬大豆(2),建立玉米和大豆重迎茬轮作制。第一年秋季在玉米茬上平翻,待第二年迎茬种植平播大豆或小垄大豆;第二年秋季在平播大豆或小垄大豆通过旋耕起标准垄,待第三年种植重茬大豆;第三年秋季在重茬大豆标准垄上免耕,待第四年(循环回第一年)种植玉米(3),建立了基于少耕、免耕的保护性耕作制。采用玉米和大豆的精准施肥技术,通过田间试验,寻找到玉米、重茬和迎茬大豆的最佳肥料施用量,然后配以最优的施用时期和方式,融合气候和土壤条件,形成精准施肥技术体系。优化生产条件,对大豆生长发育进行动态调控。

    产量分析:以农民常规种植迎茬大豆、重茬大豆和连作玉米的产量为对照,与“1231”模式试验过程中的迎茬大豆、重茬大豆和玉米的产量作比对,结果表明“1231”模式均显著增加了迎茬、重茬大豆和玉米的产量。在产量性状中,株高、单株荚数、每株三粒荚数和单株总粒数均表现为增加,说明重迎茬大豆在营养生长期和花期受到了逆境影响,营养体生长受阻,株高比“1231”模式中降低15.9%,导致后期营养物质向子粒转移量减少,形成落花落荚,单株荚数变少,三粒荚位空瘪变多。

    病虫害分析:生态控制大豆重迎茬病虫害是一个事半功倍的途径,利用大豆重迎茬和玉米轮作、通过大豆重迎茬大、小(或平播)垄间和行间的轮换,改善土壤生态条件,控制病虫害发生强度,是“1231”模式的又一个特征。改善土壤生态条件,有利于大豆根瘤的形成,提高重迎茬大豆的固氮能力。

    节本增效估算:以三年为一个轮作周期,大豆重茬种植,需要连年平翻、耙地和起垄;玉米连作也需要连年平翻、耙地和起垄,称农民常规耕作制。“1231”中的保护性土壤耕作制的机耕费成本明显低于农民常规耕作制。对照玉米茬需要经历平翻、耙平和起垄三道作业工序,而“1231”模式仅需要平翻,节约两道工序,小垄(或平播)迎茬大豆秋季旋松起标准垄(66-70cm),节省了平翻过程,同时免田间中耕;重茬大豆秋季免耕下种玉米。按差值进行计算,“1231”模式的机耕费仅是农民常规种植的约三分之一。

    以三年为一个生产周期,以20131-6月国内平均玉米和大豆价格进行“1231”模式和农民常规耕作的产值进行比较,农民常规耕作每公顷每三年产值2.40万元,“1231”模式每公顷每三年产值3.04万元,产值提高了26.7%

 

版权所有: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 京ICP备05002838号-58
Email: hla@cern.ac.cn TEL:0451-86673962 技术支持: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 •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