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海伦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专题服务
耕作栽培模式优化和病虫害防治技术
作者: 海伦站 更新时间: 2016-03-07
 1)耕作栽培模式优化

内容一:轮作定位试验与示范。

内容二:耕作栽培模式调研与标准的提出

2015年对服务区内的大豆栽培模式进行了调研,得到主要的栽培模式为“垄三”栽培,同时110 cm大垄和窄行密植也有一定面积的应用。在传统“垄三”栽培的基础上配套了玉米茬秸秆还田和减量施肥技术。垄三耕作栽培模式试验与示范:试验设置在海伦站胜利村示范基地。试验内容为大豆垄三耕作栽培模式。试验区面积为12亩,与相邻农户的大豆田为对照。

内容三:栽培试验试验效果

与常规种植方式相比,垄三栽培模式能够有效地控制大豆病虫粒的发生,百粒重和产量分别增加了7.92%10.31%。垄三栽培模式的经济效益增加了8.64%

内容四:免耕及秸秆还田机械化栽培技术试验示范

本试验在海伦市胜利村示范基地进行了试验。其技术要点是“豆茬免耕种植玉米-玉米秸秆深混还田”,配以减施氮肥和农药的清洁生产技术。试验区大豆和玉米分别增产10.45%9.87%,氮肥节约了1/3,农药节约了50%,豆茬免耕节约的机耕费和玉米秸秆深混还田所使用的机耕费互为补充。在巴彦县、绥棱县、海伦市、北安市和嫩江县进行了大规模的示范,累计示范面积为520亩,相比对照增产9%以上。

2)病虫害防治技术

内容一:海伦综合试验站服务区域大豆胞囊线虫等主要病虫害的评价

2015年海伦站服务区内由于春季地温低,在一些低洼易涝地块出现了大豆根腐病,发病面积占到了30%以。发病期间通过喷施配合有硫酸锌、硫酸镁、磷酸二氢钾和尿素叶面肥加菌克毒克或叶面肥加72%克露1200 g/hm2等措施防治,叶面肥加菌克毒克的防效为76.87%;叶面肥加72%克露1200 g/hm2防效为67.2%。大豆胞囊线虫、大豆蚜和菌核病发病率较轻,通过加强田间管理得到了控制。大豆食心虫发病率较高。田间通过采用2.5%敌杀死乳油400600 ml/hm210%吡虫啉1000倍液等喷雾防治。喷药时,将喷头朝上,从根部向上喷,使下部枝叶和上部叶片背面着药。封垄好的大豆地块,用长约30 cm的玉米秸浸足敌敌畏药液,600750/hm2熏蒸杀死成虫。

内容二:菌线克SN100和菌线克SN101等生物种衣剂的田间应用与示范

试验地点:试验设置在海伦站内,供试品种为东生4号,试验处理包括菌线克SN100和菌线克SN101,采用大区对比,以不施用生物种衣剂为对照。

试验效果:对大豆胞囊线虫的防治效果:与对照相比,使用菌线克SN100SN101进行种子包衣,土壤中大豆胞囊线虫的数量分别减小了52.16%63.78%。对大豆根腐病的防治效果:从根腐病的病情指数可以得出菌线克SN100SN101虽然是预防根结线虫的生物防剂,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预防大豆的根腐病,与对照相比,病情指数分别降低了47.2%66.9%。对大豆产量的影响:菌线克SN100SN101在预防大豆孢囊线虫和根腐病的同时,增加了大豆的产量,与对照相比大豆产量分别增加了25.31%29.49%。因此,在海伦综合试验站服务区域内菌线克是一种较好的生物防剂,其中以菌线克SN101的表现最好,可以推荐使用。在海伦站服务区内五个县市累计示范480亩,大豆胞囊线虫减少了49%以上,大豆根腐病病情指数下降了46%以上。

版权所有: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 京ICP备05002838号-58
Email: hla@cern.ac.cn TEL:0451-86673962 技术支持: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 •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