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消费结构和消费质量在不断的发生变化,绿色食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市场前景也越来越广阔。大豆的主产区在东北,东北地区山环水绕,平原辽阔、森林资源丰富,冬季寒冷,夏季凉爽,气候特征有利于控制病虫害,工业污染源相对较少,非常利于生产绿色大豆。因此,在此基础上融合绿色大豆生产技术,可望生产出优质、绿色、高效的大豆产品。
(一)绿色食品定义
1、绿色食品
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
2、AA级绿色食品
是指在生产地的环境质量符合NY/T391的要求,在生产过程中部使用化学合成的肥料、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和其他有害于环境和健康的物质,按有机农业生产方式生产、产品质量符合绿色食品产品标准,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AA级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
3、A级绿色食品
指生产地的环境质量符合NY/T391的要求,生产过程中严格按照绿色食品生产资料使用准则和生产操作规程要求,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学合成生产资料,产品质量符合绿色食品产品标准,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A级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
(二)引用标准
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NY/T391—2000)
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NY/T393—2000)
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NY/T394—2000)
(三)绿色大豆生产技术
1、产地条件
绿色大豆生产基地应选择在无污染和生态条件良好的地区。基地选点应远离工矿区和公路、铁路干线,避开工业和城市污染源的影响,同时绿色大豆生产基地应具有可持续的生产能力。
空气环境质量要求、土壤环境质量要求和土壤肥力要求应符合“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NY/T391—2000)”。
为促进生产者增施有机肥,提高地力,生产AA级绿色食品时,转化后的耕地土壤肥力要达到土壤肥力分级1—2级指标。生产A级绿色食品时,土壤肥力作为参考指标。
土壤应肥沃、耕性良好,pH6.5—8.5。
2、选茬
应选择非豆科茬口的旱田作物,最好进行三年轮作。合理轮作不仅能调节土壤养分和培肥地力,而且能很好地控制病虫危害和杂草繁殖。连作可使大豆病残体(根、茎、叶)所带病菌在土壤中积累,也使虫源在原茬越冬。以及杂草种子在土中积累,造成下茬大豆加剧病、虫、草侵害,因此轮作可很好地采用生态方法控制病虫草害。
受大豆连作而加重的病害主要有土传根部病虫害(大豆根腐病、疫霉病、孢囊线虫病等)、菌核病、籽粒病害(紫斑病、灰斑病、霜霉病等),这些病害可严重地降低大豆商品品质,影响出口。虫害有食心虫、根潜蝇和地下害虫等。
在东北春大豆区较好的轮作方式有:小麦——玉米——大豆、高粱——(杂粮)——玉米——大豆,在黑龙江北部地区也可选择小麦——小麦——大豆、玉米——杂粮——大豆等轮作方式来种植大豆。
3、整地
合理的土壤耕作会为大豆播种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可保证大豆苗齐、苗壮,同时由于土壤经过深耕,为大豆根系的正常生长提供了良好条件,在耕作过程中还可消灭杂草,减少病虫危害,从而降低农药使用量。
垄作地块:实行伏秋翻后深松起垄。垄向要直,50米垄长直线误差±5厘米;垄距误差±2厘米;垄幅误差±3厘米;垄体压实后。垄沟到垄台高度18厘米。垄高误差为±2厘米。春整地的玉米茬,刨净茬子后要顶浆打垄并镇压。有深翻基础的玉米茬,早春拿净茬子,并将茬坑耢平,达到待播状态。
平播地块:在平播大豆无深翻深松基础的地块,进行伏秋翻或耙茬深松,翻深为18—20厘米,翻耙结合,无大土块和暗坷垃,每平方米耕层内直径大于3厘米的土块应少于3个,耙茬深度为12—15厘米,深松深度为25厘米以上,伏秋翻或耙茬深松后地块均应达到待播状态。
有深松深翻基础的地块,可进行秋耙茬,拣净茬子,耙深12—15厘米,耙平耙细。
春整地时,要做到耙、耢、播、压连续作业。
4、种子
品种选择:根据当地生产条件和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地选择熟期适宜的抗病、优质、高产、适应性强的大豆品种。目前黑龙江省高蛋白品种有东农42、黑农35;高脂肪的品种有东农41、东农434等,抗病性和适应性好的品种有黑农37、绥农14、合丰35、北丰9、北93-95,抗胞囊线虫品种有抗线2号、3号、嫩丰14等。
种子标准:种子播前要精选,除去病虫粒和杂质,使净度达到99%,纯度达到98%,发芽率达到95%,质量达到种子分级标准的二级以上。
种子处理:精选后的种子可选用生物农药进行拌种,如拌种王处理(按药种比1:150)可有效地控制大豆苗期叶斑病,霜霉病,并对驱避蝼蛄、蛴螬、金针虫有特效,还可采用根保剂拌种(70ml/4公斤种子)。可有效地防治大豆孢囊线虫病,还可采用生物农药拌种防治根腐病。严禁使用含甲拌磷、乙拌磷、对硫磷等剧毒、高毒的农药和种衣剂进行种子处理。
5、施肥
底肥:每亩施优质腐熟农家肥1.5—2吨,结合整地一次施入。有机肥含有较多的有机质,性质缓和、肥效长,对培养地力非常有益,矿质养分含量也较高。有机肥料腐熟后产生的有机酸能把土壤中各种不可给态养分溶解为可给态,及时供给大豆吸收利用。同时,有机肥还能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增加疏松程度,使土壤蓄水,透气,增强保温能力,形成大豆良好的生长环境。
种肥:化肥做种肥,结合地力条件,每公顷施尿素15—25公斤,二铵75—120公斤,或使用A级绿色食品生产资料肥料类产品,如:固氮根瘤菌,生物磷肥、生物磷钾肥、磷素活化剂等。化肥种肥深施于种下4—5厘米处,或分层施于种下7厘米和14厘米处,切忌种肥同位,以免烧种。
追肥:大豆前期生长较差时,大豆初花期每公顷施用尿素5—10公斤,加磷酸二氢钾1.5公斤,溶于500公斤水中叶喷。
6、播种
播种时间应根据大豆栽培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栽培制度及大豆生态类型确定。一般在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8℃时开始播种,在适宜播种期内应适时播种,使大豆快出苗,缩短在土壤中停留时间,减少与病原菌接触机会,可有效地减轻病虫害,培育壮苗。
垄作地块采取机械垄上双行等距精量点播,垄距65—70厘米。按计划密度计算播种量,播种量误差不得超过3%。公顷保苗25—30万株。
播种量误差不超过2%,播种均匀(20厘米无籽为断条),不重播、不漏播。根据土壤水分和土壤质地情况确定,以镇压后计算,黑土区播种深度3—5厘米;白浆土及盐碱土播种深度3—4厘米;风沙土区播种深度5—6厘米。做到播种深浅一致,籽入湿土。
随播种、随覆土、随镇压、做到覆土严密,镇压适度,无漏无重,抗旱保墒。
7、田间管理
补苗:在大豆子叶没出土时进行查田,根据出芽情况,分析预测出苗率,在苗快出齐时进行第二次查田。对缺苗较轻,又有预备苗的要及时移栽补苗,没有移栽条件的可以补种,一般在出苗前补种。补种时间如拖到正常播期之后,可补早熟品种。
疏苗:疏苗的目的是为了使幼苗分布均匀,单株得到均横发展,有利植株个体和群体生长发育,促进壮苗和分枝,增加花荚,提高产量。疏苗时间以第一对真叶展开时为宜。一般用手工间苗,拔掉病苗、弱苗、小苗、杂苗,保留壮苗。
铲趟:趟蒙头土或播后铲前趟一犁,利于放寒增温和灭草。做到三铲四趟,铲趟不脱节,大豆封垄前结束,秋后拿一遍大草。
8、防治病虫害
防治大豆灰斑病:七月下旬,大豆花荚期,当叶片30%以上出现病斑时,每公顷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1.5公斤,兑水450—500公斤叶喷。
防治大豆食心虫:八月上、中旬左右,在田间发现大豆食心虫成虫时,每公顷放置赤眼蜂卵卡30—45片,防治食心虫危害,或用生物杀虫剂苏得利,每公顷2000毫升,兑水喷雾防治。封垄条件好的地块可用80%敌敌畏乳油每公顷1.5公斤,用去皮的玉米或高粱秸秆蘸秆熏蒸。
防治大豆蚜虫、红蜘蛛:在大豆蚜虫点片阶段和红蜘蛛最佳防治时期,每公顷用爱诺虫清乳油或用百特灵0.9—1.35公斤兑适量水喷施。
9、收获
在大豆茎叶及豆荚变黄,豆粒归圆及落叶及落叶达80%以上时收获。
收获是选择晴天人工收割,割茬高度以不留底荚为准,不丢枝、不炸荚,损失率小于2%,做到单收割、单拉运、单脱粒、单贮藏,确保绿色大豆与普通大豆不混杂。
10、建立档案
对绿色大豆食品生产的全过程建立档案,全面纪录,以备查阅。
(四)A级绿色食品大豆质量
破碎率不超过7%;杂质率不超过1%;虫口率不超过1%;青豆率不超过2%;含水量在11%以下;达到国家农业行业产品二级绿色食品达到的要求。
(五)生产A级绿色食品禁止使用的农药
(此标准来自“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NY/T393—2000”)